附近200米约爱电话_全国空降同城服务88元,全国风楼阁贴吧,职校400元随叫随到是什么

       
  
    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第一本非遗?;し⒄贡ǜ娉霭?座谈会西单召开

2011年12月05日 11:20:10  来源:解放牛网

11月30日上午,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2011)》出版座谈会”在位于北京西单的广州大厦隆重召开?;嵋橹靼旆搅斓?、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杨群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亚太非遗中心的主任杨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庆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晓萍等20余位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书编委会主任黄天骥及本书主编、副主编出席会议,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

与会领导和专家就本书的体例、编写方式、资源来源、对目前非遗?;すぷ鞯囊庖?、未来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等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非遗发展报告,梳理了十年来我国非遗?;さ姆⒄估?,总结了我国非遗?;さ某杉ê途?,也指出了存在问题。本书的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编者面对浩泛的资料,下了很大的工夫。这本书很厚重,正是当前我国非遗工作所需要的。与会专家进一步指出,中山大家在非遗?;し矫嫒瞬偶眉?,是全国高教系统以非遗保护为名称的重点研究基地,起步早积累深,贡献也大,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当然,由于本是第一本非遗发展报告,在体例的确定,资料的齐备等方面尚有相当提升空间。专家们围绕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报告的建议提出了很好的参考意见。

2010年秋开始,考虑到全国非遗?;な导谌找嫦蜃凵罘⒄沟墓讨校枰怨ナ甑谋;で榭鲎饕桓鲎芙岷退伎迹猩酱笱е泄俏镏饰幕挪芯恐行目汲锉副臼榈男醋?。这个计划先是得到了中山大学“985”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的资助,后又被教育部列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在这两个项目经费的支持下,本书得以顺利出版。作为国内第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し⒄贡ǜ妫檬榱⒆阌?ldquo;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的工具书”的定位。全书分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大事记、附录等五大部分,其中后两部分是对非遗?;は喙刈柿系某氏?,前三部分是针对这十年非遗?;さ那榭稣箍奶致酆透爬āJ橹屑扔卸韵窒蟮拿枋龊褪莸姆治?,也有对本质问题的探索;既有对非遗事象在时间纵向上的发展综述,也有对当前?;すぷ鞴厣娴暮嵯蚧疤獾墓鄄?。

本书(总报告)首先梳理了从2001至2010年十年间,我国非遗?;すぷ鞯姆⒄垢趴觯?001至2004年是保护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事件是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公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UNESCO通过《?;し俏镏饰幕挪;す肌?同年,文化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すこ痰耐ㄖ?2004年,我国签署《公约》。2005至2008年是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的第二个阶段。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すぷ鞯囊饧房?,围绕着名录申报,在社会各届的共同参与下,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到了全国各地,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从2009年起,文化部设立非遗司,各省市纷纷设立非遗处室,非遗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运作的第三阶段。

书中对非遗的法律法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之前,我国的《宪法》、《着作权法》、《教育法》等法律文本就涉及了与非遗保护有关或者可以被运用于?;し且诺囊恍┨蹩?。国家行政法规中,从早期的《中医药品种?;ぬ趵?、《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到这几年专门针对非遗制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び牍芾碓菪邪旆ā?,都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法规的引导下,不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しü?。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了非遗保护的法律屏障。本书还从案例入手,对目前我国非遗在知识产权?;ち煊虻奶剿骱褪导辛耸崂砗头治?。

“政府主导”是我国现阶段非遗?;さ闹匾?。书中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首先通过对一些重要的非遗?;の募姆治龊图父龉丶允录男鹗?,介绍了“政府主导”原则的提出及政府?;ぜ芄沟纳柚谩H缓蟠咏巧宓牟忝娼馐土苏淖饔?,认为在非遗?;ぶ?,政府扮演着规则的制定者、资源的调集者、保护行动的实施者这三重角色,从而引发了对“政府主导”这个工作原则的重要性和可能产生的弊端的思考。一方面肯定了“政府主导”在现阶段?;すぷ髦斜厝恍院捅匾裕衔瞧?ldquo;全能型”的优势使全国上下在短短十年之内就形成了?;し且诺恼逡馐?同时也提出了政府的过度参与可能导致的“保护性破坏”,因此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作为规则制定者和资源调集者的作用,而逐渐淡化其行动实施者的功能,引导全社会更多地参与到保护当中。通过陈述?;す讨械墓丶录?,本书对非遗?;ぶ凶钪匾那谰刃员;?、整体性保护、生产性?;と帜J秸箍讼晗傅奶致?。认为生产性?;な亲罹哒?,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一种保护方式,它是动态的保护方式,体现了积极保护的意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性保护由于与经济利益密切挂钩,又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保护方式?;痪浠八?,其动态?;さ挠旁叫郧痹诘氖瞧苹敌缘囊蛩?,并且这种潜在的破坏并不因?;ぶ魈宓闹鞴墼竿环⒒幼饔?。因此作为弥补,静态、消极的抢救性?;し绞奖阆允玖酥匾?。整体性?;ぴ蜃叛塾谡錾虻奈幕疟;?,而不是单一项目,区域内每一个单项加起来,就形成了整体的态势。所以,这三种?;し绞接ψ酆侠?,才能制定出最佳的?;し桨?。

非遗的传承也是本书重点讲述的一个话题。非遗的类别不同,传承方式也会有差异,其中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学校传承是最常见的三种途经,此外还有社区兴趣活动式的传承。从当前非遗的传承教育情况可见,凡被纳入学历教育的项目,传承情况都比较好,传承人的培养、非遗项目的持续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有学者则认为,非遗传承人不适合在学校培养,而应该在原?;さ嘏嘌?。谈到非遗教育,本书特别指出,这里所说的教育,指的是传承人之外的非遗管理人才、研究人才的教育和面向社会大众的非遗科普教育。按教育类型分,主要有学历教育、培训班、学校普及性教育和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性教育等。其中学历教育最重要,是培养高层次非遗管理人才、研究人才的根本途径。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在非遗学科化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对而言,“非遗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较缓慢。

非遗的学术研究是非遗?;さ闹橇χС帧<?002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3年中山大学成立传统戏曲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后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被教育部列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来,我国许多高校成立了非遗研究机构,为我国非遗搭建起了很好的学术研究平台。这些研究机构通过开办学术研讨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出版论着、创办学术期刊、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为非遗的学科建设、理论构建和?;の侍庋芯康茸鞒隽酥匾毕住T谖侍庥胝雇矫?,本书重点谈及三个问题:一是非遗?;ぶ械拿褡逯饕迩樾?二是社会浮躁风气、商业氛围对非遗保护的负面影响;三是非遗?;び胙芯客呀?,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被采纳等,提出了加快推动非遗学科化建设步伐等建议。本书的分题报告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专题?;し⒄贡ǜ?,分别对十大类别的非遗在这十年的?;ぷ纯鼋辛俗凼?,并对保护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

2010年度热点选取了“生产性?;?rdquo;的话题,详细回顾了“生产性?;?rdquo;这个概念提出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对相关保护实践的开展进行了介绍,尤其分析了生产性?;ぴ?010年在各地受到重视的情况,认为应该加强对生产性?;さ睦砺垩芯?,使其成为更有效、更科学的非遗?;し绞健?/p>

(责任编辑:吕子)